1946年,國民黨政府重新公布了一批對外開放的沿??诎睹麊?,梧州不再被列入開放之列,從而失去了作為通商口岸的地位。梧州海關改設為粵海支關,正式規(guī)定不準外輪出入,港澳與梧州之間的直接通運陷于停滯。廣西的出口貿易必須經廣州轉出口。迄1949年1月21日,李宗仁任國民黨政府代總統(tǒng), 2月13日國民黨政府行政院在第45次會議上,由財政部提出的開放梧州為對外貿易口岸對外直接通商一案。此時梧港線已被籠罩于沿江土匪的乘機猖镢及燃油物料等運輸成本不斷上漲的陰影之中。 1950 年 11 月,為了適應對外貿易的需要,和航商的要求,梧港直接航線重新開放恢復貨運?!盎浌饍群雍絼展芾砭治嘀萋?lián)合辦事處”成立了“梧港線民船聯(lián)合運輸組”負責組織了近百艘載重250到300噸的民船承運柴炭出口香港。這是梧州港歷史上第一次正式許可民船運貨出香港。以往從梧州出口的貨物,均是由香港駛來的鐵躉及大輪船裝運的,解放后只有13艘躉駁,未能滿足運輸?shù)男枰懦闪⒚翊\輸組。
?隨著經濟形勢的發(fā)展,和配合外貿需要,梧州聯(lián)合辦事處會同梧港線航商于1951年1月2日成立了“梧港線定期班聯(lián)營辦事處”,從原來不定期行走梧港線的14艘拖駁中核定6艘為定期貨船,由6艘機動帆船拖帶,6天一個班期,每天都有一個班期開航,經營方式是聯(lián)營分帳。這是新中國成立后,梧港線私營航商逐漸向集體經營的第一步。 1954年10月,梧州航業(yè)界的社會主義改造逐步開展起來,1955年元旦成立了“公私合營梧州航運公司”之后,行走梧港線的大部分船舶都參加這間合營公司。
?1956年9月30日該公司與梧州港務局合作,梧港航線的經營全部并入國營。梧港線船舶納入國家經營后,1956年的貨運量就比1953年翻了一番多。60年代初期,梧港線貨運進入更新?lián)Q代時期。1963年梧州航運分局逐步購進廣州船廠制造的可載重500噸的鋼質艙拖駁;兩年后又購進載重300噸的鋼質艙駁投放梧港線運輸。鋼質艙口駁載貨多、穩(wěn)定性好,而且設有機械用作起錨、絞纜,較合適梧港線既有內河又有近海的航線航行,很受海員歡迎。到1980年就全部淘汰了木質駁船。拖船方面,從1963年就開始用鋼質內燃機拖船,逐步代替木質蒸汽機船。馬力由小到大,船體由木質到鋼質,燃料由煤到油。此外,還進口了三艘可載可拖的600匹馬力的“桂海”貨輪,適合載運出口的牲口、家禽、山珍、海味、雜貨等。至1972年3月,全部結束了木質蒸汽機船的航行歷史。
?1965年梧港線的貨運量曾達到近38萬噸,為廣西及梧州的經濟建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1981年,經梧州港出口的貨運量就有40多萬噸,比1950年增長12.7倍,出口商品總值增長44倍;1982年1月5日國務院復函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人民政府,同意用國輪恢復梧州至香港(包括澳門)的直達客運業(yè)務。梧州市人民政府和交通局于1982年6月11日成立了“梧州市梧港(澳)客運復航籌備工作領導小組”。同年6月21日注冊成立了由自治區(qū)交通廳和梧州市聯(lián)合經營的“梧港客輪公司”。公司設有董事會,由自治區(qū)、梧州市選派有關人員組成?;I備工作首要問題是選擇船型及建造船只;經過反復對比選擇,最后決定選用香港莫輝船廠制造的雙體高速輪。
?1982年12月6日“梧港客輪公司”與香港莫輝船廠簽訂了訂購一艘雙體客輪的合同;12月17日經自治區(qū)有關部門批準,合同走形式生效。該輪船定名為“漓江”。船殼采用高級鋁合金,船體為雙體,穩(wěn)定性好,既適合行走近海又適合行走內河,馬力為1500匹,時速45公里,梧港全程上航約10小時,下航約8 小時,客座120個。 1983年5月18日“漓江”輪在香港完工交貨下水, 19日下午7時安全抵達梧州新建的梧港客運碼頭。(在香港灣泊位置是油麻地小輪公司碼頭)。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人民政府、自治區(qū)交通廳驗收小組經過全面審核,認為梧港客輪復航的準備工作就緒,決定于 1983年7月17日(后因臺風影響推遲到 18日)隆重舉行“漓江”號客輪首航典禮儀式。至此,梧港線客運在中斷了 33 年后正式恢復。 |